她,是一座凝重厚實的學苑,敬業樂群,巨擘春秋,傳承著人類的文明,撒播著科學的精神。
她,是一幢造就英才的大廈,巍巍高樓,厚德載物,閃爍著歷史的光彩,感受著神圣的魅力。
她,是大運河畔的璀璨明珠,蘇北大地上的艷麗奇葩——淮安市第一高級中學(以下簡稱一中)。
因 時 施 宜好
在微行動中崛起
“今天你微了嗎?”
如今,這句話已成了一中老師們見面時的問候語,也已成了一中又一道新的“風景線”。
微行動帶來微變化,微變化積多了就是大成功。這是近幾年一中取得成功的真實寫照。
曾幾何時,創建于1923年的一中,就是一只將要集香木自焚的老風凰,雖是近百年的歷史名校,但由于體制、機制等原因即置于當地的教育格局中,則更顯被動:上有省重點學校掌控優質資源,下有縣區中學競相追逐,一中的辦學態勢,一度如風中搖曳的燭火,全??疾簧弦粋€本科生。
2012年,以錢愛馬校長為代表的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伊始,在深入調研后,立即以改革為抓手,以特色突圍為突破口,強勢推進學校內涵發展與特色發展,不僅很快使學校起死回生,且學校迅速駛入創新發展的快車道。高考成績也年年攀升,2013—2016年連續四年,藝術專業考試本科達線率位居全市前列。
2013年,吳沖沖同學考取四川大學,實現了區內985高校零突破;2014年高考本科達線109人;2015年高考本科達線133人;2016年高考本科達線138人。
這些成績,是一中浴火重生的結晶,也是一中“微行動”的結果。
一中以卓著的辦學業績和非凡的社會影響,在贏得廣泛的社會贊譽的同時,也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。2017年上半年,該校又獲喜訊:市、區有關部門向一中提出了創省四星級高中的要求,并批準了一中在原有校園的基礎上,校園向東再擴60畝的建設方案。
在優質高中林立的淮安大地上,一中毫無生源優勢,那么,一中的出路在何方?
路在腳下——微行動!
“低進高出”,是一中的現實選擇。只有通過“微行動”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“增值發展”,才能贏在高中的終點。
在教育過程中,教師要有心理定力,就是相信學生都是可以改變的,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,教育的最大價值不是把學生差異補齊,而是在各自基礎上的有效提升,因人而異,因材施教,才是教育的本真。要引牛向草,而不是摁著牛頭吃草。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是快樂的,學生的活動才是健康的,學生的精神成長才是有益的。
通過幾年探索,他們摸索出了“微行動”模式。
這種模式是一中的獨創。三個年級方法各不一樣,高一實施的是自主管理。為此,他們在高一年級組成了家長管理委員會和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。新高一學生剛入學,學校就召開了學生家長大會,倡議并成立了家委會。會長由高一(4)班楊笑塵家長黃麗娜擔任。在黃會長的參與及組織下,高一年級各班分別建了家長微信群。家委會成立后,就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召開專題會議,老師與家長進行面商。如針對學生玩手機問題,就形成一致意見;嚴控!黃會長還自掏腰包為主動交手機的學生發放獎品。舉措到位后,玩手機現象很快杜絕,還學生一個安靜的學習天地。
自管會的作用就更大。絕大多數班級早、晚自習都能按時自學,衛生打掃及時干凈,課間跑步整齊有序,每天自管會成員職責分明,更讓人感動的是學生把年級當成自己的家,事無巨細,全程主動參與管理。一天晚上,有兩個教室燈沒關鎖沒上,副會長王蕾發現后,主動帶領四名同學去關、鎖,并把全年級各班都查了一遍,其中,8班一位同學家在連水,還因此錯過了回家的公交車也毫無怨言。在5月5日的社會實踐中,自管會的同學也功不可沒。因為整個活動結束,場所無一片紙屑,黃花塘及鐵山寺的管理人員都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。
高二年級在自主管理的基礎上實施大規模家訪活動。把教育做到了學生的家里。高二面臨分科,學生情緒波動大,甚至迷茫。一中老師不辭勞苦,一家家地進行家訪,他們從大處著眼,小處著手,規劃藍圖,激勵前行。尤其是針對學校形成的理科、文科、藝術、傳媒、音樂、舞蹈、書法等多途徑升學通道,老師與家長一起為學生“量身定制”、精準定位。
高三實行的是“兩條腿走路”方略,即文化之路、專業之路。藝術班老師更是不辭勞苦,專業考試后,每天從早忙到晚,他們實行的是保姆式服務,每天中午12:30至下午1:30,由老師看著學生午休,保證學生午睡40分鐘。老師累了,但贏來的是學生的精力旺盛!
老師的辛苦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:
周曉芳老師抓養成教育一著不讓;孫抗修老師吃苦在前,賞識教育有方;胡萬流老師堂清落實到位,作業收交及時,補錯認真規范,住院期間仍然到校上課;牛玉雷老師對學生要求嚴格,方法獨特;陶月秋老師上課準備充分、聲情并茂;周素娥老師舍小家顧大家,她媽媽癌癥晚期都沒缺學生一節課;嵇從亞老師抓細節,巧落實,有愛心,深受學生愛戴……
每天有微進步,每月有微變化,每年有微成長。
從自我做起,從小事做起,從細微處做起,激勵自我,改變自我,超越自我。微行動普遍展開,微變化比比皆是,微成長成果喜人;微課堂不僅高效,而且超好。這些都是通過微行動才實現的“微變化”。
一中在辦學中體會到,在微行動中崛起,最重要的還是立德樹人。學校堅持把品德修養放在學生評價的首位,強調“做人第一”。
近幾年,一中校園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“人品大爆發”,關心他人取代了昔日的自我為中心,即使備戰高考的學生,也會主動打掃校園,清潔教室,有的還到社區,公交站做義工,孩子的眼里不再只有成績,而是越來越多地關注怎樣讓每一天過得更有意義。這些細微的變化使同學們心中充滿正能量。
如今,“讓孩子上一中”的家長愿望和“我要上一中”的考生呼聲愈來愈強;“學在一中,幸福一生”的社會共識愈來愈濃。一中“讓學生做成長的主人,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;讓教師做發展的主人,為成就幸福教育鋪路”的辦學理念,和“微行動”已催生紛繁奇葩,結出累累碩果。
高三最后沖刺階段,為給學生減壓,卜老師利用百日誓師大會的契機,讓學生反復放聲歌唱“怒放的生命”。2014年的端午節正好在高考之前,而此刻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焦慮的情緒,為消除學生的低迷狀態,卜老師特地讓婆婆包了100個粽子,煮了100個雞蛋,買了50袋牛奶,在6月2日端午節早上請學生共進早餐。在其樂融融、溫馨、溫情中度過了一個難忘的“高中”端午節。
牛玉雷是一中數學老師。他在2015年高考中創下了全班54人有51人雙達本科線的奇跡。他的成功法寶是用活用足“自主學習”這一“神器”,每節課只把黑板寫滿,決不擦一下,也決不讓任何老師占用學生自習時間講課,有時,他有事不到課堂,課由學生自己上,照樣達標?!肮Ψ蛟谠娡狻?,他常說:“不經九九八十一難,哪能迎來日出,送走晚霞”。
潘學明是一中首屆日語班班主任。他在2016年高三(10)班不僅開創了高三開日語課的全市第一,而且創下了高考全班40人,文化藝術雙達本科線40人的教育奇跡。他的奧秘是:“田忌賽馬”,即以局部的犧牲換取全局的勝利。高考結果表明:他的選擇是正確的。
愛心點燃希望,愛心凝聚力量;愛心鑄就生命,愛心釋放光芒,愛心讓每一個生命精彩綻放。走進一中,給我們的感受是:一中人以愛心鑄就教育品牌,根植于校園的沃土中,浸潤在師生的心靈里,盛開在美麗的運河畔。換句話說,一中的“愛心教育”,追求的已不僅僅是生命的長度,而是生命的高度。這種長度與高度已經遠遠超出了尊重生命的意義。
版權所有: 淮安市第一高級中學 備案號:蘇ICP備2021054219 技術支持:拾久科技 學校地址:淮安市解放西路166號
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﹑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,均為江蘇省淮安市第一高級中學所有,未經協議授權,禁止下載使用 網站后臺